舰队阵型的排布并非由玩家手动调整,而是根据舰船类型自动划分为前、中、后排三个战斗位置。前排舰船会优先承受敌方火力,中排和后排舰船则根据武器射程和特性自动站位。这种设计迫使玩家在组建舰队时需严格考虑舰船定位的合理性,而非单纯堆砌高战力单位。系统默认的阵型逻辑遵循坦克在前、输出在后的基本原则,但实际战斗中舰船站位还会受到敌方攻击优先级的影响。
舰船的战斗定位直接决定了其在阵型中的位置。例如护卫舰、驱逐舰等轻型单位通常被系统分配至前排,而巡洋舰、战列巡洋舰等重型单位会根据武器类型分配至中后排。搭载战机或护航艇的航空母舰类舰船必定位于最后排,这种固定站位机制使得防空火力的布置显得尤为重要。当舰队中缺乏足够的前排单位时,中后排舰船将被迫暴露在敌方火力下,导致整体战斗效能大幅下降。
阵型排布的另一个特点是存在跨排攻击机制。部分远程武器如导弹、鱼雷等可以越过前排直接攻击中后排单位,这使得纯粹依赖前排肉盾的战术存在明显漏洞。针对这种机制,合理的解决方案是在舰队中配置具备拦截能力的防空舰船,例如配备点防御系统的驱逐舰或专用防空护卫舰。能量武器因其无视护甲的特性,在对抗重型前排单位时具有显著优势,这种武器类型的选择也会间接影响阵型的效果。
舰船的子型号研究对阵型排布产生深远影响。通过蓝图研究解锁的子型号可能改变舰船的基础定位,例如某些护卫舰的子型号会从前排坦克转变为中排输出。这种变化要求玩家必须重新评估整个舰队的站位合理性。技术值的分配同样关键,提升舰船闪避或护甲的技术路线能显著增强前排单位的生存能力,而选择伤害加成的路线则更适合中后排输出单位。
在实际战斗中,阵型排布还存在动态调整机制。当舰队中前排单位损失达到一定比例时,系统会自动将部分中排单位前移填补空缺,这种机制虽然能避免舰队迅速崩溃,但会导致原本受保护的高价值单位暴露在危险位置。因此维持前排单位的数量和质量是维持阵型完整性的关键。游戏后期出现的超级主力舰因其特殊的体积和武器配置,往往会打破常规的阵型排布规则,需要单独制定应对策略。
资源采集与战斗阵型的关联性常被忽视。工程船的配置会占用指挥值,影响主力舰队的规模,而采矿平台等建筑的布局又需要舰队提供保护。这种多线程操作要求玩家在规划阵型时必须兼顾发展与战斗的平衡。游戏中的策略值系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考量,每次调整舰队编成都会消耗策略值,使得阵型优化成为一个需要谨慎规划的长期过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