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局选择飞船需要优先考虑资源采集效率与基础战斗能力的平衡。小型工程船是初期资源获取的核心载具,建议优先生产2-3艘并配备仓库模块,可显著提升金属与晶体的采集效率。战斗舰船方面,FG300侦察型护卫舰具备均衡的防空与侦查能力,其低指挥值消耗适合作为舰队基础单位。初始阶段应避免过度建造战斗舰船,保持工程船与战斗舰3:1的比例能确保资源供给稳定。
中型工程船在基地达到4级后解锁,其采集效率是小型船的3倍但建造耗时较长。过渡期可采用小型工程船编组策略,将1艘AC721通用型与2艘小型工程船混编,利用前者仓库容量提升单次采集量。战斗舰队配置应以护卫舰为主力,优先选择配备导弹系统的型号如澄海级基础型,其对小型目标命中率较高且技术点需求较低。初期不建议投入资源建造驱逐舰,其高额资源消耗会拖慢基地发展节奏。
技术点分配直接影响舰船性能提升方向。工程船应优先点满开采设备强化与仓储系统扩容两项技能,可提升30%采集速度与50%载货量。战斗舰船技术点需集中投入单一型号,护卫舰推荐优先强化装甲与动力系统,提升生存能力而非攻击属性。未解锁高级舰船前,切忌分散技术点到多艘舰船,这会导致主力舰船强度不足。
中后期舰船转型需提前规划资源储备。当基地达到6级可生产首艘巡洋舰时,需确保晶体储备不低于8万单位。雷利亚特级攻城型与卫士级支援型是性价比突出的过渡选择,前者针对敌方护卫舰有特效,后者提供区域防空支援。工程船应在此阶段逐步替换为721载货型,配合前哨站实现跨星系资源调度。舰队构成需保持3类舰船:前排装甲单位、中排输出单位、后排支援单位,避免单一舰种编队。